文/低眉
《小先生》當然對于教育有著深切的意義,但它首先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至少吸引我的原因,是在于它的文學審美質地。
它的情感非常動人,筆法也很好,白描而淡泊。不濃,不烈,淡,但就是動人,有味道。比較中國,而且還正。老實說,現在有很多劍走偏鋒的寫法,弄很多斜枝和梅花影子給人看,看不到枝干?!缎∠壬凡灰粯?,一根梅花的姿態幾乎都能看到。更多時候,還能看到一個個細節的特寫鏡頭,靠著這些鏡頭,你的思想會開花。那些心上一疼,心頭一暖,會心一笑,都來了,愉悅。
說《小先生》正面沖鋒,是因為它的姿態和方向。它不是劍拔弩張的沖鋒,而是淡脾氣的沖鋒,徐徐的,舒展,留白,溫軟,忽而一陣晚風過,恍惚枝頭花已開。只呈現,不議論。淡淡的白描,如畫。像芋頭花,輕輕晃。
很講究的語言,尤其注重名詞和動詞的使用,句式感性。龐余亮自己也說過,如果把名詞和動詞都安置好,幾乎就沒別的詞啥事兒了。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缎∠壬肥且槐居妹~和動詞寫起來的書,也是一本用“句子”寫出來的書。不用這么奇怪,這里的“句子”是指文章里不經意間引用的當地口語。比如,把學生分成兩類,“吃字的”和“不吃字的”。很多次,我想起了汪曾祺?!妒芙洹防锏男∮⒆?,也是這么說明字的,她說他寫的字,很“黑”。龐余亮應該是江蘇興化人,和汪曾祺的老家高郵靠得很近,民風民俗乃至語言習慣,相互融化。語言的風格上,龐余亮和他的蘇中前輩一樣,得了滋味,像花一樣說開就開,長短句,在這個蘇中平原才子那兒信手拈來。
雖是一本散文集,寫的卻全是人物。各式各樣的學生,學校里的校長,黑臉教導主任,等等,甚至有龐余亮“自己”。各人各性格,躍然紙上,活靈活現。龐余亮寫人物,也讓我想起歸有光,寥寥幾筆,傳神,而又余味悠長。汪老肯定會高興,家鄉不遠處的后生,寫出了一本賡續且光耀了汪式審美的散文。
打開《小先生》,蘇北水鄉的氣味撲面而來,余音裊裊中一幀幀展開的蘇北風俗畫,又在淡淡墨痕間,漸次隱去。汪曾祺也有很多民俗風情的描繪,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甚至連處理苦難的暖意也一樣。龐余亮選擇了淡泊的白描,也選擇了用暖意包裹苦難。身體殘疾不會騎自行車的學生,老婆擺糖擔子的仇先生,父母雙親外出“擒”錢出了意外的孩子,暑假在學??磿秃⒆觽兛局顺缘臉啡?,竟然被誤解成“好吃寶”,甚至是同事考研成功而帶來的淡淡失落……人生里有不可避免的無奈,人性里有難以回避的黑暗,龐余亮沒有沉浸。淡淡的風吹著,暖暖的陽光照著,溫柔的心軟著,溫情籠罩著《小先生》,籠罩著蘇中平原。
我們敬愛的陶行知先生若是地下有知,看到《小先生》,恐怕會比汪曾祺更加高興,睡著了笑醒了。因為這真的是一部鄉村教育詩,獻給二十世紀末那個年代所有的人的教育童話。
這本書之所以被這么多的人熱愛,除了它本身的文學品質之外,也因為它的情感非常高級,動人?!缎∠壬返那楦?,高級就高級在它的內斂,沉靜,謳歌純粹的師生情感和不帶任何色彩的教育方式,它帶領讀者享受溫暖,也并不無視斑點和陰暗。它處理苦難的方式令我贊嘆。
也許是鄉村小學教師這樣共同的經歷,《小先生》的故事特別打動我心。這些拉拉家常、談談淡話兒的師生故事,實在是動人的?!缎∠壬肥降慕逃绞绞欠浅K囆g的教育方式,它是一首獻給鄉村教育的抒情詩??梢哉f,時代呼喚《小先生》式的小先生,小先生們也呼喚《小先生》式的時代。
無論如何,感謝龐余亮先生,使我溫柔地疼痛著回到了20世紀末的小先生歲月,歷歷在目,且讀且疼。懷念曾經的小先生歲月,致敬在紛亂的時代仍然盡力守護內心之光的人們。即使在教育似乎只剩篩選和分層的當下,我仍然相信,一定有人仍然懷有《小先生》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