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劍鴻
人到中年,盤點年度讀書清單,就像盤點日子那樣艱難。因為瑣碎,也因為完整性的缺失。所幸的是,剛剛過去的一年,疫情讓部分時間保持了完整,讀書這樣的事情就好像獲得某種回歸,有了更加清晰的記憶和脈絡。在那些足不出戶的日子里,我幾乎一字不漏地讀完了《徐霞客游記》,并且寫下了兩三萬字的讀書筆記。
現在回頭去想,這可能是我近十年來用功最深的大部頭著作。這部《徐霞客游記》是中華書局出版,朱惠榮校注的中華國學書庫叢書之一,上、下兩冊,加起來約有三寸厚,除收錄了徐霞客的各種名山游記,還附錄了徐霞客遺詩遺文、題贈書牘、旅游線路圖。當然,主體部分還是霞客最后一次的西南游記,包括《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
坐困家中閱讀游記,看上去好像是一種時空的腦補和精神遨游,實際上是中年之后讀書的一種取向。年輕時喜歡讀文學,讀小說,讀大氣磅礴、意氣風發的作品。經過生活的繁復之后,更愿意去讀一些安靜的、瑣碎的文字。比如《圍城》《紅樓夢》《廢都》,年輕的時候雖然也啃過,但更多的是關注情節,情感和語言,過于瑣碎的地方往往避開不讀或囫圇而過?,F在,它們反而成了百看不厭的作品,因為足夠瑣碎,足夠日常,甚至足夠啰嗦
《徐霞客游記》也有啰嗦的成分,特別是在涉及地理梳理、山脈走向、水源溯流的章節,但這些啰嗦的地方都留下了徐霞客的足跡和汗水,是作者在困頓羈旅中跳出風景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徐霞客游記》最主要的價值我認為就在于此。
明清時期特別是晚明時期知識分子的文筆似乎具有某種獨特的魅力,這是我喜歡讀《徐霞客游記》《聊齋志異》《夜航船》的原因,他們的文字簡約疏朗,短句多而思維闊,意境悠長,善于把握敘述節奏,又在敘述中偶發議論和抒懷,往往能讓讀者看到時代風貌的同時,窺見個性情懷。這種文風不做作,也不正襟危坐。
最能反映晚明小品文特點且對此特點分析最深的我認為是著名學者吳承學所著的《旨永神遙明小品》。這部書是吳承學先生研讀晚明小品文的札記隨筆,介紹了晚明小品文的主要作家,結合古人文本,概括了晚明小品的思想情趣和藝術特色。疫情期間,我在微信上讀完了全書,獲得很大的啟示,它不但教人讀書,而且教人鑒賞,不但讓我們了解文學史,也了解文學史中的作品和人。
值得一提的還有羅大經的《鶴林玉露》。這部作品不是很出名,但文筆輕簡從容,內容豐富。疫情期間曾被人頻繁引用的“山靜日長”之句便出于此書。羅大經(1196—1252后),字景綸,號鶴林,南宋時期吉水人。歷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撫州推官。在撫州時,因為朝廷內部糾紛被株連,彈劾罷官。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閉門在吉水家中讀書?!端膸烊珪偰俊贩Q《鶴林玉露》“其體制在詩話、語錄、小說之間”,可見其內容之豐,形式之多樣。
不僅如此,羅大經還是楊萬里的晚輩和親戚,在《鶴林玉露》中重點記錄了楊萬里、周必大等吉安先賢的逸聞軼事。作為吉安人,讀一讀《鶴林玉露》,無形中自有一種廬陵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