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熱愛水產養殖,達到了癡迷的地步;他從零開始,努力自學養殖技術,摸索出一套先進的養殖技術,使鮰魚養殖利潤翻了6倍;他攻克各項技術難關,獲得多項國家專利,讓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魚種,紛紛“游”進峽江水域;他將先進水產技術普及到農村基層,讓不靠湖不臨海的小縣異軍突起,成為全省的水產“明星縣”……他就是峽江縣漁業局局長習宏斌,先后榮獲全國農牧推廣先進個人、全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習宏斌1986年退役,被安置在縣農業局水產站,從零開始學習養殖技術。后來,在中國科學院淡水漁業中心脫產學習一年后,他不但掌握了淡水養魚的基本技能,而且對養魚越來越感興趣。分配到水產站后,為盡快掌握峽江水產業的基本概況,他和推廣站的同志長期深入鄉、鎮、村了解水產養殖及資源情況,并且在自己家里做起了養殖試驗。馬埠鎮胡家村是全縣聞名的甲魚養殖村。當時,甲魚的病亡率較高,每戶投入的治療預防費用每年都在萬元以上,習宏斌傳授村民中草藥防治技術,每戶只需花費幾十元,效果十分顯著,習宏斌從此聲名大噪。
2003年,縣里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園。習宏斌二話沒說,背起行李,來到距魚種場不遠的大坑村,開始了新的試驗。清淤改造、清塘消毒、喂食下藥……所有的活,他都親自干。為了掌握鮰魚的生長習性,他在塘邊一蹲就是兩三個小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鮰魚養殖示范基地干塘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鮮魚達950公斤,接近省水產科研所的精養高產示范塘的產量。
這讓習宏斌更加信心滿滿。他帶領工作人員承擔起了更艱巨的技術攻堅任務,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斑點叉尾鮰網箱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課題榮獲2010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水庫漁業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研究》獲2012年省突出貢獻三等獎,《誘捕式自動分級捕魚臺網》《一種密封式網箱誘食給料筐》分別獲2013年、2014年新型實用性國家專利,《鄱陽湖區生態漁業關鍵技術QA研究示范》獲2014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文/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胡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