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吉安時政> >正文
    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新干溧江鎮非遺“竹馬舞”進校園走筆
    2023-06-07 10:21 來源: 吉安新聞網—井岡山報

    “同學們,跟著老師的動作來,我們要反復練習,把每一個動作做到位。”近日,在課堂上,學生們開心地跟著老師學習動作。這是新干縣溧江鎮非遺“竹馬舞”走進小學課堂的生動場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方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獨特生產生活風俗,彰顯著特色鮮明的民族文脈。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竹馬舞”,溧江鎮依托文化資源優勢,與當地中心小學深入合作,通過特色課堂、教育傳習、體驗互動和交流展演等活動,實現非遺項目與特色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們在參與和互動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助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新干“竹馬舞”是江西一種較典型的漢族民間舞蹈,清朝時期盛行。“竹馬舞”又叫“竹馬燈”,相傳在清朝年間,有一位新干籍老藥師在山東、河南等地經營生意時,發現“跑驢”(趕驢)雜耍,覺得非常有趣,遂帶回家鄉表演,起初叫“神馬”,玩者扮作各路“神仙”,騎馬游春,走村串巷入戶,向人們送福音、賜吉祥,謂之“神馬送春”。這種舞蹈經本土藝人不斷發展完善,成為群眾喜聞樂見、富有地方特色、流行一時的新干民間舞蹈。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溧江鎮借助學校這一文化藝術教育的主陣地,于2016年啟動“竹馬舞”進校園活動,經過7年的推廣,已經走出一條非遺與學校藝術教育相結合的特色傳承之路。在當地中心小學,“竹馬舞”已作為藝術類精品課在全校推廣,并制定了《“竹馬舞”非遺傳承校本課程》,建立了56支“竹馬舞”小隊。溧江鎮中心小學也因此先后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被中國民協評定為民間文化教育示范校,獲得了馮驥才題名的“小小民藝館”稱號等。

    當地非遺傳承人、溧江鎮中心小學“竹馬舞”特聘教師——溧江鎮桃灣村村民洪三華領著記者走進溧江鎮中心小學,在專門的舞蹈活動室內,陳列著表演所需的各色竹馬和服飾。“我們會利用課余時間或雙休日來學校教孩子們跳‘竹馬舞’,每學期還會定期舉行‘竹馬舞’排練成果展示,孩子們都學得特別快,跳得特別好。”洪三華說。

    “除了邀請老藝人指導外,我們還會邀請縣文化館的老師進行專業指導,將傳統‘竹馬舞’動作與可觀賞性動作進行整合,既保留了傳統性,又增強了觀賞性,現在我們還在探索制定適合不同年齡段的‘竹馬舞’教學課程,力求成為‘竹馬舞’傳承示范學校。”溧江鎮中心小學校長饒國杰如是說。

    非遺進校園只是當地探索非遺傳承的一個小小縮影。為讓非遺“竹馬舞”重煥異彩,這些年來,溧江鎮做足宣傳推廣功夫,邀請當地“竹馬舞”傳承藝術家鄭庭貴、洪三華等人,組織鎮(村、組)干部和當地群眾,組建“竹馬舞”巡演隊伍,走村串巷進行表演,既是送文化下鄉,豐富百姓的精神生活,更是傳承這項民間藝術。此外,組織當地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走訪老藝人,請老藝人講述、表演“竹馬舞”故事,非遺工作人員積極進行搜集、整理、匯編、入檔。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2006年新干“竹馬舞”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是一種堅守,更是一種力量。近年來,為了讓“竹馬舞”動起來、活起來,溧江鎮與縣文化部門攜手,大力開展了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活動。

    “我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好‘竹馬舞’,把文化的力量傳遞到千家萬戶,將非遺精神傳遞給一代又一代。”溧江鎮文化站站長黃美云說。

    文/傅杰、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范小勇

    責任編輯:鄒洋

    井岡山報社主辦 井岡山報社版權所有 本網法律顧問:江西吉泰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6120190006 贛ICP備19004936號-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贛ICP備1900493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6120190006 贛公網安備 36080202000160號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申明 電子報入口
    分享到:
    QQ空間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頁 騰訊朋友 有道云筆記
    性色aV九九无码免费看|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特黄av毛片免费在线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