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 首頁 廬陵悅讀> 榕樹下> >正文
    美食味里憶父親
    2023-06-16 09:53 來源: 吉安新聞網—井岡山報

    文/羅宏金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十二年了,追憶父親,既不必睹物思人,也無須刻意想起。平常的日子,一日三餐,只要嘴里沾了食物,細細地品味,就自然地想起了父親。

    父親講究吃,不吝惜吃,即使在生活極其困難的時候,對吃也不曾馬虎。在“吃”字上,父親不虧自己,不虧家人,更不虧客人。

    父親特愛掛面。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家里的掛面都是當作寶貝儲藏在陶瓷缸里。因為忙碌經常最后一個回到家的父親,面對少飯少菜,不但沒有抱怨,反而有幾分慶幸。他會親自下廚,做一大碗甚至一大缽香噴噴的掛面,我們兄妹只要在場,自然也跟著打打牙祭。

    父親只要趕場逢圩,必定去飯店小憩,吃一碗清湯,或是餃子,然后,帶些饅頭、包子、油條給我們兄妹幾個解饞。我小學畢業那年暑假的一天,父親在后推、我在前面拉著獨輪車去羅塘圩賣豬崽。賣完豬崽父親就帶著我在鎮上供銷社的食品店里各下了一碗清湯。也許是饑餓,也許的確是味美,我那碗清湯連一滴湯也沒剩下。后來,為了那碗令人迷醉的清湯,我用了各種辦法爭取與父親一起趕集逢圩。

    夏日,大哥捉到一只五六斤重的大甲魚。野生甲魚金貴,雖然味美,但吃了劃不來。正是家庭經濟拮據的時候,一家人都主張賣了換錢。父親一聲不響提上甲魚上縣城去了,下午回來,父親居然挑回來兩只肥碩的豬老殼。

    為了招待好客人,父親就是傾其所有,也決不失掉待客的禮數,四盤五碗,外加小碟,就算再隨意,六個菜碗是不能再少了!客人吃好喝好后,父親又讓我們小孩也來享用這樣的“大餐”!

    父親心靈手巧,善做各種美食,農家能見到的食品,他似乎無所不能。他做的包子,蓬松可口,包的粽子,密密實實,煎的果果,香甜誘人。正月初一,村里男女老少,相互串門拜年,品評各家果果,父親做的果果色香味俱全,是公認的頭名,多年來無人能及。正月一過,父親就交代母親,把剩下的果果一包包分好,讓我們帶到學校,與同學共享。大家都說,商店里也買不到這么好吃的果果,這讓我們兄妹幾個十分自豪。

    我最佩服的還是父親的烹飪手藝。經父親的手做出的飯菜,總能激起我們莫大的食欲。單說那味道一絕的炒糯米飯,用油和加水都要恰到好處,父親做起來極用耐心與技巧。炒一會兒,加點水,接著炒,如此往復,直到熟了為止。這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我曾試過幾回,不是炒煳了,就是炒不熟;不是炒干了,就是炒稀了。

    記得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家里為了節省口糧(大米),天天讓我們吃番薯,時間一久,我們便對番薯深生厭惡和恨意。一天晚飯,米飯所剩無幾,從廚房里飄出來一股誘人的香味,父親又做什么好吃的?不一會兒,一大缽炒番薯片上了飯桌。我漫不經心夾了一筷子,一嘗,可不得了,我一連吃了三大碗,我真的懷疑這就是番薯做的。此后,父親的這一“創舉”迅速在村里發揚光大,家家戶戶都效仿著炒番薯片來彌補口糧的不足。

    村里婚喪嫁娶,大都請了父親去主廚。這是父親烹飪手藝大顯身手的時候。辛苦一天的父親,聽著食客們的稱贊,提著東家作為回報而贈送的菜肴——也是自己的杰作回到家里,看著我們吃得津津有味,便露出滿足的笑容。

    母親對于父親的廚藝也是十分的滿意,她常在我們兄妹面前幸福地夸贊父親,廚藝精,動手勤。事實也的確如此,逢年過節,家里來客,必定是父親掌廚,母親不必操半點心,最多幫父親打打下手。

    像我們這個大家庭(最多的時候十五口人),為了解決“吃”的問題,母親天天愁得不行。這的確難為母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兄妹八個,大多正在長個兒,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個個都能吃,生產隊給我們定的這點標準口糧哪里夠呢。要是遇上天災,糧食減產,連個標準口糧也供應不上??筛赣H卻不慌不忙,應對自如。哪一餐沒菜吃了,他手里就拎回來一串小魚小蝦,或是一把能做菜肴的野花野菜;哪個月口糧沒了,父親就把儲藏了半年,甚至一年、幾年的蕎麥磨成粉,做成發糕,偶爾吃一頓,味道似乎比米飯還要好;或者變著法子讓我們吃煮番薯、炒番薯、煎番薯。這樣“熬”過幾日,就能等到生產隊發口糧的日子。

    我們家即使在口糧極緊張的年份,也沒有到挨餓的地步,這全憑了父親的未雨綢繆。父親趁著上下工的間隙,墾荒種上南瓜、番薯、蕎麥、花生、大豆之類。開一塊,種一茬,這些出產雖然比不上米飯,但總算是有了果腹的東西。南瓜、番薯多得一時吃不完,又不方便長期保存,就刨片曬干,以備不時之需。就在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分田到戶的前一年,父親還帶領我們全家,用了一個冬天的時間,開墾了已經荒蕪了半個世紀的幾塊田地,種上了水稻和西瓜。

    盛草季節,父親天不亮就起床,到有農作物的旱地里、田埂上,割回滿滿一擔青草,放到魚塘里,然后又趕去參加生產隊的勞動。村里養魚的人不少,但就數父親養的魚又肥又大。年末干塘抓魚,大魚交給隊里,折成工分,小雜魚留下歸自己,讓母親焙干。

    父親是養魚能手,也是捕魚高手,不僅方法很多,而且善于因地制宜。在水不深的洼池里,父親就排水“撿”魚,雖然笨拙,但干凈利落。在汛期的小河里,父親用竹籠“臥”魚,不僅省事,而且常有意外的收獲。魚少,幾天起一次,魚多,就一天起獲一次。春天的夜晚,父親都要領我們簍火照魚,水田里,小溪中,鯽魚、鲇魚、泥鰍在簍火的映照下,清晰可見,魚叉一扎,或是魚鉗一夾,任憑魚兒怎樣掙扎,也無法脫逃。夏秋的小河里又出現了小河叉,且水深剛剛漫過小腿,等到夜晚,父親要么帶領我們全家,要么與村里人結伴到小河叉里“沙壩放魚”。這是我平生見到的最有趣的捕魚方法,在小河叉的上下游快速攔起沙壩,在下游沙壩一側的沙岸中開一道長長的出水口,壩里的魚兒就很聽話地進到出水道中。只要瞅準時機,暫時關閉出水口,出水道中的魚兒就亂成了一鍋粥,有的過于掙扎,居然自己跳上沙岸。清理完出水道中的魚兒,又打開出水口,迎接下一撥魚兒的到來。一夜下來,魚獲少則幾十斤,多則幾百斤。這么多的魚,而且小魚居多,母親與三個妹妹要忙乎好一陣子,才能焙成魚干。所有的魚干,除了應付來客與全家人的菜荒,很大一部分成了我們兄妹幾個在學校的下飯美味。

    開春下田,父親買回幾十只鴨苗。每天,兩竹籠的小鴨子隨父親早出晚歸,在父親勞作的田地里覓食。一到夏收夏種的季節,鴨子已經成年,父親從不出售,而是一只接一只地宰殺,慰勞辛苦勞累的一家人。

    冬閑的日子,父親白天養足了精神,晚上帶著獵狗出去狩獵。獵物中猸子居多,也有獾狗、麂子等。每次歸來,或多或少,很少空手。父親若是半夜凱旋,硬把我們一個個從熟睡中叫醒,讓我們欣賞他的“戰利品”,一起分享他的快樂!父親有時候徹夜不歸,令母親牽腸掛肚,生怕出什么意外。假期里,我們兄弟幾個也常常跟著父親去狩獵,深更半夜時,走累了,想打瞌睡,父親就塞幾顆水果糖給我們,瞌睡蟲立刻被趕跑了。打下的獵物,留下毛皮,曽肉現吃,有多余的做成臘味,或是送給左鄰右舍。

    時光冉冉,我們終于在物質上告別了貧窮,過上了富足的日子,但我們依然青睞父親的制作:端午的粽子,冬天的香腸,平日里的掛面,節日中的菜肴。晚年的父親,一面欣然接受享用著兒女們孝敬的各種美食,一面仍然自食其力。病危中的父親不顧我們的反對,還一直饒有興趣地割草喂魚。就在父親去世前幾天,他還與母親一起種了幾分地花生……

    父親用一生的勤勞和智慧,生產食物,制作美食,追求美味,養育兒女,努力為全家人創造美好的生活——我們由衷地敬佩這樣的生活態度。

    責任編輯:劉臣

    井岡山報社主辦 井岡山報社版權所有 本網法律顧問:江西吉泰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6120190006 贛ICP備19004936號-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贛ICP備1900493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6120190006 贛公網安備 36080202000160號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申明 電子報入口
    分享到:
    QQ空間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頁 騰訊朋友 有道云筆記
    性色aV九九无码免费看|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特黄av毛片免费在线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