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冬根
炒菜做飯,一日三餐,柴米油鹽,這不是最為平常、最為簡單不過的一件事么?怎么就能是一種品格呢?但如果你拋掉那些空泛的概念,你會發現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最真實的生活存在,才是最可感可觸的人間煙火。而買菜做飯,恰是這之中最重要的環節。
竊以為,一個會炒菜做飯的人,是可愛而可敬的。因為他們曉得珍愛家人、熱愛生活,他們是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一群。也正是有他們這群可愛的人存在,社會才充滿了生活的美好。在無數影視劇里,我們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句話: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家里,看到桌上已經擺好了熱氣騰騰的飯菜。此正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不瞞諸君說,我就是一個喜歡炒菜做飯的人。自從2018年學會玩微信曬朋友圈以來,我無數次曬過買菜做飯的生活片段。很多朋友也紛紛點贊、留言,不吝美辭。偶爾有些日子沒有曬做飯菜的動態,朋友們還會追著問:最近怎么啦?怎么不見你發做菜的圖片啦?很喜歡看你的動態,充滿了生活氣息。顯然,在朋友們的心里,我留下了一個愛做飯菜的印象,而且,這種印象還是積極美好的。
算起來,我做飯菜的歷史很悠久。雖然我不記得自己做第一頓飯菜具體是什么時日,但我分明記得那時很小,大概七八歲,讀小學一年級吧。那時候,家里種了三十余畝水稻,父母很辛苦,每天起早貪黑都在侍弄農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兄弟幾個,雖然在農活上幫不了很多,但盡量學做家務,以此減輕父母的辛勞。于是乎,很小的我們就開始學著做挑水做飯、煮潲喂豬等農家活。這樣,我早早就開始了我的做飯生涯。
剛開始時,我人還沒有灶臺高。農家的大鍋長鏟,對于小小的我來說,每次都是一種挑戰。但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辛勞,我會搬個板凳到灶臺邊,雙手費力推動飯撈和鍋鏟,學著做飯炒菜。那個時候農村沒有電飯鍋,都是用大鐵鍋煮飯。先用一大鍋水把米煮得六七成熟,然后撈到甑里,放到鐵鍋上蒸。蒸好飯之后,用毛巾包著甑的兩耳,費力地端出來。然后洗鍋,開始炒菜。
記得剛開始,我做得飯菜很不咋地,但父母都很寬容,從不說我做的飯菜不好吃。要不是弟弟偶然說漏,我一直還真以為自己天生就會做飯呢!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個顫顫巍巍如同兒戲一般的學做飯菜的日子里,我的確慢慢學會了做飯炒菜。而且這能力如同練武之人的童子功,終身受用。
自己成家之后,炒菜做飯更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最要命的是,我居然喜歡上了做飯菜。很多人對進廚房特別不喜歡,對那種油煙味和悶熱十分不適應。不知道為何,我竟然喜歡廚房的味道,喜歡那個氛圍。如果不是特別悶熱的季節,我在廚房里簡直就跟魚兒在水里一樣,特別自在,感覺特別舒服,甚至情不自禁哼著小曲。于是乎,我的廚藝也不斷地提升,漸漸地不僅可以做得好吃,還可以保證好看。雖然達不到色香味俱全,但也可以算“秀色可餐”。所以,這樣的飯菜圖片在微信圈發多了之后,就有朋友開玩笑說:教授,您真是一個被學問耽誤了的廚師。這話,我聽著蠻受用的。
當然,朋友只是看到我朋友圈的飯菜圖片,真正每天享受飯菜的是我的家人。兒子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還專門寫了一篇作文,題目就叫《飯碗里的幸?!?,把他對爸爸做飯菜的感激寫得淋漓盡致。很多時候親戚朋友來了,也都是我下廚。每次,親友都表示吃得很滿足。曾經我帶過的一些學生,在畢業之際,我會邀請他們到家來聚一次,親自為其做飯菜。多年以后,那些曾經來過我家的學生娃都會說:老師,好想再來吃一次您做的飯菜!
其實,每每看到親友們享用我做的飯菜,就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不記得是哪位偉大人物說過,能給他人帶來幸福,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這話我信了。